当前位置: 主页 > 热点 > > 详情
她在女子监狱改造精神病犯 天天速看

来源:凤凰网  2023-04-06 13:46:36

图片来源:摄图网


【资料图】

阿婷是北京市女子监狱民警李瑶监管的班组中“最不稳定”的一名精神病犯。2017年,阿婷杀害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并自首,因犯故意杀人罪入狱。经司法鉴定机构鉴定,阿婷患有双向情感障碍,即存在躁狂与抑郁相交替发作的情况。

正因如此,李瑶向《方圆》记者介绍,精神病监区的民警通常有更大的监管责任与压力。

阻止“反复性”犯错

在监舍中,阿婷经常因为不起眼的小事与同班组的成员发生矛盾与争吵。一次,阿婷和同班组的罪犯一起洗衣服,她请求旁边的罪犯帮忙拧干衣物。对方只是耽搁了一会儿,阿婷便情绪失控,开始大喊大骂。

还有一次,阿婷请同班组的罪犯帮忙画画。对方只是没有立即满足她的心愿,阿婷就抑制不住地开始发脾气。若不是被民警及时制止,阿婷还要用手中的塑料杯子砸对方。

每一次发生类似的事情,民警都会对她进行教育谈话。而每次谈话她都能很快认错,然后不久后再犯。同时,她还习惯用‘我是精神病,我有证明’的说辞来搪塞民警。”李瑶告诉《方圆》记者。

2020年3月,李瑶成为阿婷的管班民警后,便将阿婷当作了自己的“重点关注对象”。此后,李瑶几乎每周都要和阿婷谈话,希望引导她找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。在这过程中,李瑶也了解了阿婷的成长经历。

原来在阿婷小的时候,她的父母就离异了,她跟随母亲和继父一起生活,阿婷的继父经常打骂她。长大后,阿婷的婚姻也不幸福,她经常和丈夫吵架,两人之间也会拳脚相向。“她还说,之所以会亲手杀死女儿,是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家庭很不幸,她也没办法给女儿正常的生活,想杀人之后再自杀。

“每当生活中遇到困难,阿婷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。”李瑶意识到,阿婷缺乏正确处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,重塑她面对问题的思维方式,培养她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改造的重点。

一天,阿婷又因为“旁边的罪犯不小心碰了她一下”这种琐事大发脾气。这一次,李瑶在对阿婷进行教育后,向阿婷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:“假设你去超市买水,货架上的水只剩下最后一瓶了。当你准备拿取它的时候,它却被另外一个人先拿走了,你会怎么办?”

“我会骂她,跟她抢水。因为这瓶水是我先看见的。”阿婷不假思索地给出了回答。

“如果是我,我会换一家商店去买水。这样既避免了冲突,又解决了我口渴的问题。”李瑶如此说道。

让李瑶感到高兴的是,这样一个小例子,却让阿婷印象深刻。“后来,她总是和我提及这个例子,跟我说‘原来还有这样的解决方式’。”李瑶觉得,这代表着阿婷开始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学会反思自己了。

阿婷也的确发生了积极的改变。她曾告诉李瑶,自己之所以感到后悔,不是因为她杀了人,而是因为杀人让她失去了自由。最近一段时间,阿婷会跟李瑶讨论说,如果当时她不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,而是换一种方法,女儿应该已经上小学了,她也不会失去自由。

为了帮助阿婷更高效地改正自身问题,2021年末,李瑶还指导阿婷列出了一个“问题清单”,让她亲手用笔写下她身上的毛病,每改掉一个毛病就可以对应划掉一项。如今,劳动、学习和生活等5大类问题以及40多项细化问题整齐、清楚地排列在阿婷的“问题清单”上,其中不少问题已经被划掉了。

与普通罪犯相比,精神病犯更难从根本上改正自己的毛病和错误。因此,针对不同罪犯的特性,实施不同的改造方法,进而引导她们克服‘反复性’犯错是改造的关键。”李瑶说。

建立信任感

在北京市女子监狱,精神病犯每天都按规定保持着规律的作息,也要进行劳动改造。只是与普通罪犯相比,精神病犯的工作内容会更简单。

“精神病犯的劳动任务以制作手工艺品为主,这些工作任务相对轻松,又没有危险性,精神病犯能够很快上手。”李瑶表示,颜色鲜艳的手工艺品能安抚精神病犯的情绪,当精神病犯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,她们也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。

为了控制病情,精神病犯每日都要按医嘱服用药物。“发药”便成了精神病监区民警每日的“必修课”。李瑶说,“发药”也要严格遵守监区内的规定,按照“送药到手、服药到口、咽下才走、吐了再补”的口诀来进行,“这样做,一是确保罪犯按时服药治病,二是为了避免罪犯做出偷藏药品等举动”。

2022年8月,李瑶在情绪管理微课堂上给罪犯授课。(图片来源:受访者供图)

除日常的劳动改造外,李瑶还会指导精神病犯开展一些针对性的课程训练,帮助其释放压力、平稳情绪。“比如,我会带领班组成员进行‘正念训练’,就是通过静坐、冥想等方式让罪犯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时刻,带领她们关注当下、感受当下,帮助她们从负面思维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并学会控制情绪。有时,我们还会为罪犯开一些情绪管理课程。”李瑶说。

除此之外,按照规定,李瑶还会与监区内的罪犯谈话,从而及时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,全面掌握她们的改造情况。

小娜是一个经常做出“怪异”举动的精神病犯。2019年,小娜因犯故意杀人罪入狱。经司法鉴定机构鉴定,小娜患有抑郁症。2020年3月,李瑶正式成为小娜所在班组的管班民警。

没过多久,李瑶就注意到,小娜有时候会和班组内的其他成员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。有些时候,小娜又会变得很孤僻,不愿意与班组的成员来往。此外,李瑶还发现,小娜的日记中时不时会出现“我很孤独,只想自己一个人待着”等消极话语。

小娜起伏不定的情绪也影响到了她改造的积极性。为了引导小娜配合改造,李瑶经常与她谈话,想要加深对她的了解。

然而,一开始,小娜并不愿意和李瑶说太多,只敷衍地应对每次的谈话,频频表示自己的状态很好,与人相处也没有问题。但李瑶能感受到小娜既听不进去别人说的话,却又渴望与人沟通。可以说,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中。

“这时候,我能做的就是保持平和的态度,为她提供一个有安全感的倾诉环境,逐渐让罪犯信任我。”

渐渐地,小娜向李瑶吐露了心声,从向李瑶抱怨自己的孤独、无助开始,一直讲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。

原来,从小娜童年时期开始,小娜的父亲就对她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和严厉的管教。而小娜也经常因为达不到父亲的要求而感到压力很大。在这种高压环境下,小娜就更想博取他人的关注,通过他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。

了解了小娜的经历后,李瑶便开始“对症下药”。

小娜喜欢唱歌,李瑶就鼓励她积极参加监区内的文艺活动;小娜还擅长折纸,李瑶就告诉她可以参加监区内的折纸课程。如今,小娜会主动参加监狱举办的文艺活动并能够乐在其中,改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。同时,小娜与父亲的关系也有所缓和。

工作近7年来,李瑶近距离接触了几百名精神病犯,并教导她们走上了改造的“正轨”。“与普通罪犯相比,精神病犯更以自我为中心,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,也更难接受民警的管理和教育。我既是她们的监管民警,也像她们的心理医生,需要更耐心地聆听她们的困惑和想法,通过合适的方法引导她们配合改造。

不给她们“贴标签”

2022年6月,李瑶组织罪犯参观专题教育手抄报。(图片来源:受访者供图)

李瑶告诉《方圆》记者,在日常执法过程中,民警会按照监区内的规定统一执法尺度,“不会因为罪犯是精神病,就对她更严厉或者更宽松。不搞‘特殊化’,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罪犯以‘我有病’为借口逃避改造,另一方面,统一执法尺度,也是对她们的一种肯定和信任,能帮助她们建立起完成改造的信心”。

了解了许多精神病犯的经历后,李瑶发现,她们的成长经历有一些共性。

有的人从小缺乏家长的管教和重视,有的人被施加了过大的压力,还有的人在溺爱中长大。我认为,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,因此,也希望家长都能多关心子女,给予孩子有爱的、积极的成长环境。

李瑶认为,社会和公众应该正确地认识精神疾病并给予精神疾病患者更多关注。“许多精神病犯在入狱前都没有经历过系统性服药和治疗。精神疾病患者家属要多给予病人理解和关怀,不要讳疾忌医,及时带病人就医。同时,社会大众也不要戴有色的眼镜看待精神疾病患者,应给予他们尊重。”

如今,每次有精神病犯与李瑶讨论出狱后的生活时,她都觉得很高兴,因为这代表着这些精神病犯已经重新建立起了面对生活的信心。“我们的改造工作,既是帮罪犯认识错误、改正错误,也是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守法公民。”

猜你喜欢